曲阳县艺谷园林雕塑有限公司

石雕貔貅的演变

更新时间:2018-11-17 15:43:38
石雕貔貅文化的审美嬗变及其在当代民俗中的遗留现在的貔貅制式, 是历经数千年沧桑, 由原始的“图腾崇拜”逐渐演化而来, 貔貅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审美价值观念的考验, 在其造型上, 随着时代的演变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貔貅大多出自汉代。在汉代遗址墓穴中发现的貔貅有玉制挂件, 也有用琥珀制造的物件和其他石料制造的大型物件。汉代貔貅在雕刻工艺上多为圆雕, 在造型上由龙头或虎头、狮头, 狮身或虎身,犀牛角或鹿角、虎爪、虎嘴等所同构, 形式各异, 下颚有羊须、腹部两侧有翼。最初的貔貅造型头部只有一只角, 多为陪葬品。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貔貅被制作成摆放在陵墓前用来镇墓驱邪的雕塑。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貔貅, 开始出现头顶长有双角的造型形象, 并开始被分为雌雄两种性别——— 貔与貅,分别称为天禄和辟邪, 现在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东汉年间的“天禄辟邪石础” , 头角一双一独, 雄雌相依,情态生动, 实属罕见。照此演绎, 单角貔貅出现的年代可能比双角貔貅略早, 角数量的多少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审美心理需求。自汉以来, 貔貅在历朝历代均有出现, 因其文化内涵的重心由辟邪向祈福逐渐偏移, 至清代中期, 造型更为丰富。清中期是中国古代玉器造型蓬勃发展的时代,佩玉之风盛行, 貔貅造型多用玉材, 在雕刻技法上, 使用了立雕、镂雕、浮雕和线刻等多种造型手法, 并将前期貔貅造型中的双角、独角、羊须、虎嘴以及狮身都保留了下来, 与前期的貔貅造型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清代的貔貅造型中, 独角与双角貔貅的造型均有出现, 但大多腹部两侧无翅, 虎爪也衍变得圆润饱满。

而今, 人们的欲望依托貔貅扩散开来, 变化衍生出众多不同的形式。市面上随时可见造型各异, 花样百出、琳琅满目的现代貔貅, 既有龙头虎头之分又呈有翅无翅之别。现代的貔貅双角独角都有, 独角貔貅多见。以貔貅前脚弯曲的方向不同来区分雌雄, 前脚向左弯曲的为貔(雄性), 前脚向右弯曲的为貅(雌性), 除继续传承了前代貔貅龙头、羊须、狮身、虎嘴等基本造型特点之外, 人造材料的加入使貔貅造型材料的应用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艺人们可根据材料的特性创造更加丰富的貔貅造型, 以满足不同阶层民众不同的审美和消费心理需求。从貔貅的造型演变过程中不难看出, 精神制约形式, 形式体现精神。现代人之精神异于古人之精神, 不同的精神内涵要求貔貅必须与时俱进地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人所创形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精神表达的需要。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 虽说具有超稳定的衡态, 但不论什么艺术形式都会随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现代人在思想观念、心态、情绪以及生活方式与文化结构上都和过去有了极大的不同, 貔貅造型的历史流变不只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更体现了中国历史各阶段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表达了民众不断变换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愿望, 从而形成某些约定俗成的民间祥瑞审美意识和民族群体文化观念。虽然注重精神境界的造型表现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原则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造物的形式体系与风格体系却存在极大的可变性, 其中也包括了材料与工具、工艺的使用等。

中国的貔貅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经历了漫漫千年, 凝聚着中华民族无限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蕴含着祥瑞神性的精神通贯民族文化的脉络,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到了今天。作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貔貅以独特的民族风格、个性的形式
语体、特殊的美质材料和长久的艺术魅力传达了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蕴, 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貔貅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貔貅造型的文化意蕴充分说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创造精神寄托着中华民族“天人和谐” 的思想与精神追求。“太极阴阳学”中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理念,通过貔貅的造型在意向与形式的表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清晰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 集众兽之美于一身的貔貅造型体现出的“多元共生” 、“同构”、“协调”与“共赢”然后“和谐”的基本特征和在精神上的超越并以一种转换的方式把握和寻求文化意境的特构, 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和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工程案例Engineering Case

顾客满意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宗旨。提供一流的服务,让顾客完全满意

联系人:高经理 13722299971

办公室电话:0312--4315899

QQ:2158595352

邮箱:yigudiaosu@126.com


联系方式
高经理:13933218108

扫一扫 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