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映。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厅数量48个,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截止至2013年末)。在全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中,在国博的藏品就有18件铜鼎。那么,能从这么多珍贵文物中被挑选出来,独当一面作为众多文物的代表、历史的代表的这位器物,究竟有什么“显赫”的背景?
它,于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被一位农民从田地里发现;它,一经发现便引来日本人的觊觎,最终以失去一只耳朵的代价保全了自己;它,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是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青铜器中最最大重的,举世罕见;它,从河南到南京,再从“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它,虽被识于乡野田间,却是三千年前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它,就连改一次名字,都可以引起要修改教科书的轩然大波……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司母戊鼎。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司母戊鼎的制作者——商王祖庚(或祖甲),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初步结果来看,为晚商时期的商王,那么“戊”则为武丁或祖庚的配偶。根据断代工程来看,商王武丁在位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250~前1192年。也即是说,这样的一个形制硕大的器物,最初的铜鼎铸造时间距今至少已有3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