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的雕塑多为是用来纪念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有时动物铜雕也占据了纪念型雕塑之一,有的时候结合到纪念性雕塑中起到了辅助性作用,动物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人们更是把动物当做一种灵性的载体。
在民俗中雕塑是指在大众的生活、习惯、崇奉以及情感为前提的文化下形成的纪念性雕塑。民俗文化雕塑艺术史通过采集生活中的信息,融入艺术家主观创造的物化结果,有着丰富的题材元素以及生动的表现形式。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形态中,猎牧是指先民利用自然界的生态资源所进行的狩猎、采集、游牧的生产行为,这种生产生活形式促成了猎牧文明的诞生。同时,人们通过智慧创造了他们的形式语言,这种形式语言记录了他们的生活、行为以及思想内容,被称作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开启了原始艺术的篇章。随着人和动物的关系发展,两者从开始的相互斗争到后来一些动物(如牛、羊、猪等)被驯化后的和谐相处,人类和动物之间也向文明迈进了一步。一些表现放牧文化的动物铜雕塑也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记号,这种艺术语言的出现也作为人类与动物关系进步的一种象征,它更富有生活化的元素,较早期动物作为人类敬畏、崇拜的图腾形式,驯化后的动物也更融入与人类和睦共处的状态。
墓葬礼仪式的造型雕塑是指墓室随葬佣和地上大型的纪念性雕刻,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以及高超的艺术水平所塑造的礼仪祭祀产物。因而也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墓葬雕塑艺术中,动物雕塑大多以神性的处理方式来刻画形象,表现出它在墓葬纪念式雕塑中的意境。墓主的身份决定了人与动物形象的塑造,从而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是诸多趋向含蕴、隐喻。因此雕塑形式中包含内容但不外露,通过无限境界的桥梁以有限的形式、禅化的语言架设的。作为思想的引线,内在功夫相应,体现东方人“心有灵犀”的体悟方式,让人自己体味和感受这种庄重浑厚的墓葬雕塑。如秦始皇兵马俑和河北曲阳县《王处直墓十二生肖》雕塑。
在古代的传说中,动物和人两者在形体上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上可以互相融合,在纪念性的雕塑中作者通常把动物以人性化的手法处理,加入作者的主观思想,寄托一种崇高的精神在作品之上,从而使雕塑整体烘托出一种磅礴、高大的形象。